「現在很多年輕人動不動就說:我的風格如何如何,但我一輩子沒說過這樣的話,因為在鋼琴世界裡,沒有傅聰,只有音樂。」鋼琴家傅聰今年80歲,依舊練琴不輟,活力十足,11月2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會,演奏拿手的蕭邦、海頓、莫札特等作品。

傅聰是首位在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獲獎的華人,卻能在西方強者出頭的國際樂壇,成就一家之言,因為他始終記住父親的教誨:「先做人,再做藝術家,再做鋼琴家」,深厚的國學基礎,更使得他的音樂美學獨樹一格。

 

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,父親傅雷是知名藝術理論家和翻譯家,傅聰8歲半就開始學琴,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。1954年赴波蘭留學,1955年獲得第5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3名和馬祖卡特別獎,當年比賽高手如雲,冠軍由波蘭鋼琴家哈拉塞維契獲得,第2名是赫赫有名的俄國鋼琴家阿胥肯納吉。

受半世紀政治迫害

1958年傅家被畫為右派,中國使館立刻要求傅聰回國,傅聰爭取延長半年以完成學業,後來就從波蘭逃到英國定居,無奈家人卻難逃政治迫害,1966年父母相繼自縊,成為傅聰一生最大遺憾,1979年傅聰回國參加父母的平反昭雪大會,去年將父母的骨灰遷葬上海老家,傅聰與傅家經歷半世紀驚心動魄的政治紛擾,總算告一段落。

不過傅聰在音樂路上卻始終精進不懈,「到了我這個年紀,睡早起早,7點起床,9點半練琴,生活已自成節奏。」多年來傅聰一直被肌腱炎受傷所苦,練琴與演奏都帶著黑色手套取暖,「手指上其實都貼了膏藥,只有儘量保暖,才能保證血液流通,我現在不戴手套都不會彈琴了。」

彈琴當藝術非炫技

傅聰說,技術很重要,「我花那麼多功夫練琴,就是因為手受過傷,手指條件不太好。」但光是手指在琴鍵上跑得飛快,不知所云也沒有意義,「鋼琴還重視音色控制、層次變化,這不是技巧,而是藝術。」

傅聰將演奏舒曼《C大調阿拉伯風格曲》、海頓《G小調奏鳴曲》、莫札特《A小調輪旋曲》、貝多芬《六首鋼琴小品》、德布西《六首前奏曲》、蕭邦3首《馬祖卡舞曲,Op. 56》及第4號《F小調敘事曲》。

arrow
arrow

    呼喚雪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